top of page

觀「等待景至」 好景不常在 只好等它來

17 Jan 2019

曾家輝@立場新聞

景,在香港好像有一種特別的存在價值 — 曾看過新聞報道,原來最高層和最低層單位的樓價可以相差兩成,而主要原因竟然視乎景觀,因為樓宇望到的景是否布海景或開揚也是議價因素。景原來是有著如此重要市場價值,而不是純粹的你看到甚麼而已。

早前到了1a空間看剛開始的群展「等待景至」(By The Window)(展期至2月12日),由本地藝術家馬琼珠(Ivy Ma)策展,參展藝術家除了她以外,還有曾翠薇、香建峰、陳閃、方梓亮、江俊雅、劉彥揚、簡喬倩及陳茜珩,有資深,也有新進,以一個畫展,看各人帶甚麼景給大家看,是他們看到或想大家看到的窗景、山景、海景、街景、場景......還有心境。

就好像一進場可看到陳閃的(Sim Chan)的「關燈」景系列,將LED燈裝在畫布後,自動關了展場的射燈,而LED燈閞了,便會看到《296 Days》、《2019》等畫布上的景,就好像是在他上年的個展「閃爍的城市」(Twinkling City)中的畫作一樣,開燈和關燈,畫布上的景便會不同。

再走入去,會看到劉彥揚的雲景,《North Side of Western Destrict Public Cargo Working Area》、《Northeast Side of Western Disyrict Public Cargo Working Area》及兩幅《Cloud》,看到的都是雲,抬頭看或遠望,那些風吹變幻,或薄或厚,令人舒坦神往的雲。

方梓亮(Argus Fong)的畫畫在拾回來的舊木板上,展出的《Highland》、《Afternoon》、《Sand》及《Bonsai》,讓自己喜歡那種粗獷混濁,彷彿畫的夢裡又或是某小說情節的場景,有一種魔性的破壞感。看曾翠薇的三幅畫時也一樣,《We're Three》、《We're Two》及《Doom and Gloom》,看似是抽象的景,也好像抽象的心景圖,也是有一種令人嚮往的魔性。

看這以景為主題的畫展,是不是好像在看藝術家從自己家裡、工作室或眼睛看到或接收到的一個個景致,或是他們的親身體驗,又或是幻想,但無論如何,筆者也想好像香建峰的《Storage of a Landscape》,希望可以找到一個房間/空間,存放一個好景,因為大家都應該知道正所謂「好景不常」,順心的好日子或景況無法一直維持長久,所以如果有好景,就要一一立即趁勢好好觀賞,又或要找方法保存或維持下去。

要等景來到,也許是一種所謂「佛系」的想法 — 好景不長存,也不能強求,只好等好景自然來吧,布緣一定會讓你遇上。

bottom of page